近年来,全球频发极端气候现象:加拿大山火、美国极端寒潮、区域性持续干旱和暴雨、海啸地震...这些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已逐渐成为常态,并且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应对迫在眉睫且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坚持走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意义重大。聚焦国内,全国两会再次强调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目标,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强调农业低碳转型以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放眼全球,欧盟修改完善清洁能源法案以支持可持续能源的生产和供应。
永续未来中心为大家梳理了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外低碳技术、蛋白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政策法规信息,供大家参考。
01 两会“双碳”提案更新:加强立法,完善碳交易市场,加强产品碳足迹评价与管理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政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未来五年仍要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转型,科学有序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会上提出推进“双碳”政策建设、完善碳交易市场、重启CCER机制、完善碳排放管理体系、加强产品碳足迹评价与管理。
(来源: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9059773.html)
02 涉“双碳”规范性文件出台,严打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第一部涉“双碳”规范性文件,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配套典型案例。据最高法院环资庭庭长刘竹梅介绍,此次《意见》是最高法院出台的第一部涉“双碳”规范性文件,对于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妥善审理涉碳这一新领域的各类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助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03 中央一号文件: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明确,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来源:https://www.farmer.com.cn/2023/02/17/99921445.html)
04 “大食物观”里的产业升级,提质提效助力水产品有效供给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优质鱼类蛋白的需求,各地正在不断改善渔业养殖方式,提升养殖品质,确保水产品的有效供给。在福建、江西等重要的水产养殖大省,相关部门正在加强水产品良种种源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推进路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
(来源: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2987476759568308042&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copy_url&track_id=bdb903c3-96b9-486e-b00a-fc629223af81)
05 “大食物观”指引未来食品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食品消费结构已经开始向健康、绿色转型。同时,人口增长、气候变化以及资源、环境、公共健康等诸多复杂因素,对未来食品的可持续供给和营养健康提出巨大挑战。“大食物观”为未来食品科技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深刻掌握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满足人民需求,要在数量上保障食物供给,在质量上提升食品的功能与营养,改变完全依赖种植养殖的传统食物供给模式,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实现食物来源多元化。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是食品技术 (FT), 生物技术 (BT) 和信息技术 (IT) 的高度融合,正在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来源:http://news.cctv.com/2023/02/15/ARTIEIazfIeKLDoAouvVUvGM230215.shtml)
06 践行“大食物观”,湖北全力保供“中国粮”,助力乡村振兴
湖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保供区,始终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为保供“中国粮”作出“湖北贡献”。截至目前,湖北划定401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3980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产量已连续10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每年净调出省粮食100亿斤。近年来,湖北锚定农业产业强省目标,依托自身特色资源,推动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启动实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资源”向“卖品牌”转变,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来源:http://www.moa.gov.cn/xw/qg/202303/t20230324_6423917.htm)
07 科技部重点专项立项,微藻蛋白可替代动植物蛋白还吸碳
可替代传统动物蛋白的微藻蛋白已逐步在食品加工、保健品及特殊健康辅食等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一方面,微藻蛋白减少动物向土地要食物,减少了碳排放,且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它与传统动物蛋白相比,具有营养价值高、生产周期短、生产过程绿色可持续等优点,并已引起国内外食品行业巨头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也已入选科技部2022年度“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立项名单。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97391424801735201/)
08 GOOD Meat再传捷报:FDA和SFA相继批准细胞培养鸡肉产品
美国东部时间3月21日,美国加州新蛋白公司Eat Just旗下细胞培养肉品牌GOOD Meat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以下简称: FDA) 发布的“无问题信函”,这意味着FDA经过复杂的评估流程后,全美001号申请正式获得审批,即其生产的细胞培养鸡肉安全可食用。(点击了解更多)
永续未来中心围绕蛋白创新组织多场国际研讨和线下展会,包括Eat Just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osh Tetrick、FDA科技处监管审评组高级顾问Jeremiah Fasano等在内的国内外监管、肉类和蛋白创新产业、科研、金融机构等专家围绕全球与中国蛋白创新审批路径、商业化进程、投资机会、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等方向进行深入探讨,并促成了中、美细胞培养肉监管体系的首次对话。
了解更多:
09 全球首款“人造奶”面市,背后潜藏巨大市场机遇
3月17日,新加坡生物技术公司TurtleTree,在旧金山举行的品鉴会上推出了全球首款基于细胞技术与精密发酵生产的乳铁蛋白——LF+,并计划在未来四到五年将“人造奶”全面商业化。(点击了解更多)
永续未来中心持续开展蛋白创新试点,支持政府、产业、科研、金融等各领域之间的交流,促进合作,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心也于2022年与中国农业大学尚楠教授团队合作开展人源乳铁蛋白合成生物项目,支持“细胞奶”研发,共同推进前沿技术落地。
10 欧盟公布清洁能源提案:2030年光伏和电池等关键技术本土制造能力达 40%
近期,欧盟委员会宣布了一项重磅清洁能源提案,计划到2030年光伏和电池等关键技术本土制造能力达到40%。报道称,欧盟计划帮助清洁技术企业获取建造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和其他技术所需的原材料,具体来看,到2030年,锂、钴和稀土元素等战略原材料年消费量的至少五分之二由欧洲本土生产。
(来源:https://new.qq.com/rain/a/20230318A04RR000)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