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上午,由永续未来前沿技术促进中心 (以下简称: 永续未来中心)主办,中环联合认证中心、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支持的《农业食品行业的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 团体标准意见征集会在永续未来中心圆满举办。会议聚焦农业食品行业的低碳发展需求与实践,以标准为契机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方法,探索适合本土情况的产业可持续性发展路径,面向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多元相关方征集意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标准应用策略和相关可持续项目规划,使《通则》实践更加贴合市场需求,利于产业发展。
会上,永续未来中心理事长薛岩参会并进行欢迎致辞。永续未来中心、AFP 农业与食品合作项目执行董事李佩仪深入探讨标准赋能下,未来农业食品产业发展方向;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政策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乳品贸易救济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程广燕进行农业系统低碳政策解读、并分享推进农食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和创新之道;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气候事业部客户与信息管理室主任汤丽君深度解读团体标准的政策背景和内容。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北京农业中关村产业联盟、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欧盟商会、益海嘉里、拜耳、富美实、邦吉、香驰控股、艾地盟 (ADM)、香驰、USSEC等企业或机构代表参会并发言,阐述产业需求,对于标准的现状及后续应用策略进行了细致探讨。
跨领域沟通平台,助力可持续发展
永续未来中心理事长薛岩进行开场致辞:“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在国际范围内很多产业已经达成广泛共识,但农业食品供应链却容易被忽略,这也恰恰说明了农业食品供应链正迎来低碳发展创新的绝佳时机,但同时农食体系向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十分复杂。因此,制定一个符合当地政策、经济的路径和标准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为此,我们搭建了永续未来中心这一跨领域交流平台,提供政策建议和产业解决方案。希望填补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在碳排放核算方法方面的空白,探索适合中国本土的可持续商业模式,促进各领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助力农业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
标准赋能,促进可持续项目合作
永续未来中心、AFP 农业与食品合作项目执行董事李佩仪表示,“作为推动农业食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永续未来中心将围绕“共享、共创、共商、共赢”的方向,以碳足迹核算标准为契机,倡导产业以更加低碳、可持续的方式生产和经营,打造绿色供应链,共同提升行业绿色影响力”。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动物食物与营养政策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乳品贸易救济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程广燕,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农业农村与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于建海,分别就“农业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农业系统相关措施与成效”“循环经济助力农业食品低碳发展”等话题进行分享,表示“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如何遏制全球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与温室气体排放密切相关,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农业农村是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也是固碳增汇的重要方面”。
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气候事业部客户与信息管理室主任、永续未来中心农业食品可持续专家智库专家、标准第一作者汤丽君,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标准的“政策背景”、“编制目的”、“具体内容”与“应用计划”。并表示“碳足迹---不仅是一个对温室气体简单的量化过程,更是体现从国家、组织(企业)、到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环境正义原则的途径”。
益海嘉里公共事务总经理张道鹏、邦吉公共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经理薛亚楠、拜耳公共与政府事务经理李菁、香驰控股产品经理刘欣、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副主任汪燕辉、USSEC可持续发展项目经理邹丹等代表,针对标准及应用策略展开讨论,并围绕“邀请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参与,进行产业链布局后端延伸”、“从摇篮到坟墓全生命周期布局以及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向国际原料市场的延伸”、“利用本地化数据指导可再生农业发展”、“碳资产管理与碳汇交易”等观点进行沟通,共同为标准的后续应用提供专业建议与产业经验。
多方合作,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期望为农业食品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实践经验。该项团体标准为农业食品行业提供减碳路径的量化工具,帮助企业识别减碳重点,降低碳排放管理风险,也期望以此为契机倡导更多产业更加坚定的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
(会议完整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