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食品行业正面对全球性挑战,传统畜牧业因环境和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肉类供应压力剧增。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预测,到2050年全球肉类需求将达到4.55亿吨。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探索新的蛋白来源,推动农业食品转型升级,寻找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各类肉类低碳创新技术中,细胞肉技术目前备受瞩目。细胞培养肉作为新型蛋白来源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食物与营养需求,并提供一种更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晓红、永续未来中心理事长薛岩等领导于会上见证报告发布
2023年12月18日,永续未来中心与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在“中国食物与营养创新发展论坛”上共同发布了《肉类产业创新发展系列报告(2021-2035)——细胞培养肉产业发展及政策建议》。该论坛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承办。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发政、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二级巡视员李家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田建新等领导出席本次论坛,见证了报告的发布。
报告解读
会上,报告第一作者,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琳代表两家机构向与会企业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细胞培养肉产业发展背景
细胞培养肉作为一种新型蛋白来源,是传统肉类的有益补充,也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消费选择。既符合我国大食物观战略要求,有利于保障食物与营养安全,也有利于实现农业系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食品产业带来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全球细胞培养肉产业商业化发展进程与现状当前全球细胞培养肉产业正处商业化加速期,此阶段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准入、克服成本下降的不确定性和保证投资收益的稳定性,据麦肯锡预估报告,到2030年全球市场潜力将达到250亿至200亿美元。
对于国内而言,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中国的细胞培养肉产业也已逐渐从基础科研阶段迈向了产业化和商业化阶段。目前,国内细胞培养肉企业至少有7家,企业发展呈现出地域集中和技术创新的特点,获得了多轮融资和行业认可。
全球细胞培养肉产业监管与政策现状目前,新加坡和美国两国已率先完成了3家企业细胞培养肉的安全性审查工作,批准这3家企业生产的细胞培养肉产品上市销售。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技术的健康发展,202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发布了《细胞培养肉食品安全说明》。该说明详细总结了与细胞培养肉产业相关的生产技术、食品安全风险和监管模式等关键信息,为全球各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在这一背景下,亚洲、美洲、欧洲和澳洲等地的发达国家都已关注并着力推动细胞培养肉的安全监管工作。(点击查看中国细胞培养肉相关政策进展)
与此同时,周琳副研究员也从“技术发展”“安全监管”与“市场发展”三个维度,进行了具体分析与解读,并提出了推动我国细胞培养肉产业发展的多项具体建议,详情请参考《肉类产业创新发展系列报告(2021-2035)——细胞培养肉产业发展及政策建议》。
报告解读
会议尾声,永续未来中心项目经理孙海蕴,与嘉吉食品解决方案北亚和澳洲研发总监郝昭琳、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高颖、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车会莲、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韩一军,共同围绕“食物资源创新与品牌化路径”进行探讨,并对新型食物资源的未来发展与商业化进程做出了展望,表达了对新蛋白市场的良好预期。共同期望新型食物资源在生产、消费、流通等各环节继续取得突破性进展。
报告概述了细胞培养肉技术的潜在可持续性优势,分析了产业的商业可行性、市场渗透度、消费者接受度,介绍了产品的市场潜力和扩大应用的策略,以及它如何有可能对粮食安全、肉类行业的经济、韧性和可持续性做出的重大贡献。报告还提供了资源和信息,可以帮助政府和行业的决策者采取行动,为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并鼓励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投资者和消费者)支持细胞培养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农业食品行业转型,构建一个更可持续、环保和高效的食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