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田到餐桌”是指食材经过种植、养殖、收储、加工、销售、消费的过程;对应国民经济分类的农林牧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餐饮业等。
据此,大豆到植物基蛋白素食的过程算是大豆“从农田到餐桌“一个案例,主要包括大豆的种植、采收、大豆初加工、储藏、大豆榨油、大豆蛋白制造、拉丝蛋白制造、植物基蛋白素食制造、销售、消费等过程。
大豆种植属于农业或种植业。
采收、初加工、储藏等属于农副食品加工业,这个过程主要是大豆经过除杂、降低含水率、分类成为可用于交易的商品大豆。
大豆榨油后得到大豆油和脱脂大豆粕;蛋白制造后得到大豆蛋白和低聚糖;拉丝蛋白制食用的商品,即食品;这些环节都属于食品制造业。
素食通过各种渠道销售到消费者;并在不同的场景和采用不同的食用方式被消费者消费;一部分场景和方式属于餐饮业。
至此,大豆实现了一条“从农田到餐桌”的路径。
温室气体排放是指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总量,俗称碳排放;温室气体通常指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分;一般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把不同种类的温室气体通过被称为“全球变暖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的系数可以换算为辐射强度与该温室气体相当的二氧化碳的量,称为二氧化碳当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 CO2e)。
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就是指用二氧化碳当量表示该环节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一般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每个环节的碳排放量。
一种被称为排放因子法。排放因子是指一个单位的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的系数,排放因子和活动的数量乘积,再乘以全球变暖潜势,就可以计算出碳排放量。
另一种被称为物料平衡法。采用该环节输入物料的含碳量减去输出物料的含碳量,乘以碳质量转化为温室气体质量的系数,也可以计算出碳排放量。
大豆制品的碳足迹就是将“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相加获得。
当然,不同的的大豆制品对应的环节数不同,如商品大豆只需包含采收储藏之前所有环节的碳排放,而植物基蛋白素食商品对应的则是包括除销售和消费外环节的碳排放。
此外,同类的大豆制品制造工艺不同,对应的碳排放也不同,如采用湿法和干法制备大豆蛋白时,其对应的蛋白制造环节的碳排放也不同。
大豆“从农田到餐桌“的碳排放或对应大豆制品碳足迹具体核算可以参考永续未来前沿技术促进中心(简称:永续中心)主导编制的“农牧业食品行业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导则”进行。
引进植物基蛋白技术,生产植物基蛋白产品对企业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受到冲击的传统蛋白生产企业和手握大笔绿色资本,在农业领域筛选融资项目的投资机构都对此存在诸多疑虑。
针对这些疑虑,永续中心自主研发的Agfood MIX®评价体系,可以从环境、安全、经济三个方面的分析,以量化的方式清晰呈现出植物基蛋白的多维度表现。
AgFood Mix®
1
环境维度
植物基蛋白的生产转化率更高,具有极大的减碳潜力,不仅如此,植物基蛋白还能节约耕地和水资源,从而全面降低食物生产的环境足迹。
(根据永续中心农牧业食品碳足迹导则测算,植物基蛋白产品生产环节少,可以有效减少以农业,畜牧业为原材料的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对于禽畜饲养的依赖,减少企业供应链中的碳排放。)
2
经济效益维度
据 Markets and Markets 预测2025 年全球植物基蛋白市场规模将达 到 279 亿 美 元。而 据 Euromonitor 预测, 2025 年中国植物基蛋白市场规模将达到 142 亿美元,超过全球市场的一半。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们对蛋白质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随着人口数量与结构的不断变化,过分依赖单一的蛋白来源(动物源)并不能满足食物的供应缺口,因此丰富消费者的蛋白来源迫在眉睫。彭博资讯(Bloomberg Intelligence) 在2021年8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植物基蛋白的市场价值为294亿美元。随着消费者对植物基蛋白食品的需求增加,预计到2030年该市场的价值将超过1620亿美元,占到全球蛋白质市场的7.7%。)
3
安全维度
植物基蛋白具有多种健康营养价值。不受动物肉生产的各类外部风险影响,可以增加产业韧性,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
(首先,植物蛋白天然优势,可以做到0胆固醇、0反式脂肪酸,蛋白、脂肪、膳食纤维、0抗生素、0激素等。其次,植物基蛋白的营养素含量可科学调控,不受原料影响。最后,植物基蛋白生产全程可控,生产过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可以杜绝沙门氏菌、禽流感、猪流感、疯牛病等。)
因此,植物基蛋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相关产品消费的增加,可同时满足国家实现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环境需求和民众增加高蛋白食品摄入的消费需求,还有助于农业食品企业在未来获取更高利润,更好地生存发展,持续保持企业竞争力。
专家简介
张波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蛋白加工研究,现任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永续未来前沿技术促进中心质构调控首席科学家,和行业头部企业共同推进植物基蛋白素食落地,持续助力农业食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编辑:李晓雷 欧阳兆丰 刘杉
责编:石明杨
插图:吴肖
编审:刘畅
推荐阅读
2021-12-08 特稿
2022-03-28 特稿
2022-02-23 特稿
关于永续未来前沿技术促进中心于永续未来前沿技术促进中心
永续中心(AGF)是中国首个专注于食物体系绿色低碳转型非营利机构,中心连接来自全球农业食品、社会经济、气候环境领域相关政府、产业、科研近400家机构的全体系协同合作平台,通过推动低碳、零碳、以及负碳等相关前沿技术的国际交流,传播绿色转型专业知识与最佳实践,为中国农业食品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科学的策略与可量化的路径方案,提升中国的国际绿色影响力,为中国打造全新经济增长点,加速粮食、经济、环境长期平衡可持续发展。
永续未来科研基金每年支持软科学及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项目,与科研领袖、产业先锋以及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共同加速解决农业食品低碳转型过程中最紧迫的挑战,加速构建清洁高效稳定安全的食物体系,推动“双碳”目标由构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