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国际时局的影响,大家对于健康以及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愈发重视。民以食为天,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吃的更好,吃的更健康显得更加重要。
今天,永续未来中心聚焦庞大的食物系统,为大家梳理了几个核心名词以及其中的关系,供大家参考。
01 食物系统 VS 可持续食物系统
提到食物系统,不得不首先介绍两个核心词汇:“食物系统”和“可持续食物系统”。
食物系统(Food System)是由与食物生产、聚集、加工、分配、消费和处置有关的一系列参与者和活动组成的系统。它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环境、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其良性运行更能很好地凝聚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力量。
可持续食物系统(Sustainable Food System)可以保证充足且平等的食物供应,具有应对危机的韧性。可持续食物系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核心。
这意味着:
经济上,系统的运行可带来经济收益;
对社会发展有广泛的好处;
能够帮助改善自然环境。
02 食物系统转型
食物系统转型是在实现气候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基础上的食物系统变革,是从传统食物系统到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改革。
食物系统转型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在经济方面,食物系统的转型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方带来经济效益,例如政府税收增加、企业盈利、员工增收以及消费者的食品供应改善等。
在社会方面,转型应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利益,转型所带来的收益应公平合理分配。
在环境方面,应考虑生物多样性、水、土壤、碳足迹、粮食浪费等因素,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完成食物系统转型。
过去40年间,我国的食物系统经历了重大变革,近几年政府在粮食安全、营养健康、环境和气候变化方面也做出了几项重要承诺。其中,“3060”双碳目标将为重塑食物系统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巨大的机会,也承担了重要责任。
03 食物系统转型的机遇与行动
当前,构建系统全面、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食物系统,是支撑我国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的现实需要,也是一项重要且亟待开展的科学课题。
从更广阔的角度,食物系统转型与气候变化也息息相关。根据IPCC统计,全球食物系统贡献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21%-37%,食物系统转型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净零,粮食安全也能够成为解决气候危机的重要手段。
从农场到餐桌,即从食物的生产阶段(如稻田甲烷排放、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化肥使用等),加工、存储与运输阶段(改进食物的处理与储存),及消费阶段(减少浪费、降低碳排放密集型食物的消费等)分别入手,能够有效控制全球温升。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目标,提出“大食物观”,通过加强对新蛋白等未来食物的研发、支持农业科技及政策创新、绿色投资、优化消费者食物消费结构等手段,有效推动食物体系转型,预计未来将产生更多与食物系统转型相关的项目以及投资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在2022年9月17日的活动中表示:“食物系统最终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也是要保护地球的健康,科学的食物系统转型,可以保证国民吃得更营养、更健康、更环保。”
针对食物系统转型,永续未来中心已于2022年9月与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正式签约合作,双方将围绕“中国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路径与推进政策研究”开展战略合作(点击了解更多),期待为中国的食物系统转型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
[1]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978-3-031-15703-5
[2]https://www.fao.org/3/ca2079en/CA2079EN.pdf
[3]https://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121526.html
[4]https://new.qq.com/rain/a/20211125A09MQ800
[5]刘晓洁,贺思琪,陈伟强,闫丹,刘立涛,丁钢强,张忠杰,刘刚.可持续发展目标视野下中国食物系统转型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01):112-122.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209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