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湖北大学中国农业碳减排碳交易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红玲教授建议制定碳排放权交易专项法律法规,以改变目前碳排放权交易无法可依的状况,进一步推动全国减碳进程。
王红玲委员表示,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活动是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北京、上海等七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陆续开通碳交易市场,国内地方碳交易所数量已达九个。但碳交易活动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法律缺失的现实。目前全国层面有《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部门规章、省市层面有试点省市的地方政策性文件、执行层面则有各交易所自行制定的规制,这些规则、制度位阶较低,约束力不够强,无法满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成立,截至年底成交额已达76亿人民币,缺少全国性碳交易法律法规的问题进一步凸显。碳排放权该如何界定?是属于私权性质的财产权还是公权领域?各地碳交易标准如何统一?一旦交易出现纠纷,其仲裁或判决依据何在,对违法活动又如何处罚?这些基本问题依然处于待解决状态。
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立法相对完善。早在2003年,欧盟即通过《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指令》,后又陆续通过《拍卖法规》、《采购协议》、关于统一排放总量的决定、监督报告及核查有关的法规等等,对碳排放权交易全程进行监督与约束;澳大利亚于2011年通过《清洁能源法》,其中包含对碳排放交易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美国联邦层面立法滞后,主要依靠各州、各市立法进行规制,进展缓慢。
王红玲委员建议制定专业法律法规、让碳排放权交易有法可依。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
1
从立法层面解决碳排放权权利属性问题。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专家学者、实务领域的工作者参与研究,从国家层面对碳排放权的权利属性进行统一认定,为后期立法提供理论政策依据。
2
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梳理现行法律法规,在现有的民商事、行政、刑事法律体系内,嵌入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内容。既可以完善现有法律体系,又能在碳排放权交易专门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为参与交易的各主体提供执法、司法、用法的参考依据。
3
从法律角度统一碳排放权相关标准。对碳排放权的总量、初始配额建立统一标准,为碳排放权交易明确规则,为交易监管、服务机构等明确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
4
加大对碳排放权的法律培训。碳排放权交易活动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交易服务机构、高校、行业专家应当进行联动,对培训规则、培训机构、培训内容进行统一安排,以全面普及教育与定向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王红玲委员作为农业碳减排碳交易专家,长期关注中国“双碳”进程。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王红玲委员就提交提案,建议在中国开展农业碳减排及碳交易,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此次建议是对上次提案的重要补充。
永续中心理事长、农业食品低碳技术专家薛岩表示,碳排放权交易能给减碳企业带来实际经济效益,从而让企业有更强的动力引入绿色减碳技术改进工艺,是我国“双碳”进程的重要推动力。碳排放权交易立法不仅能规范交易活动,更能有效保障减碳企业的合法权益,从而促使更多企业响应减排倡议,为“双碳”目标共同努力。
薛岩特别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在能源、工业、交通领域已达成国际社会广泛共识,据欧盟委员会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21年发表在期刊《自然食物》(Nature Food)上的研究结果显示,农业食品行业碳排放量已占到社会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34%左右,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领域。”
“同时农业食品行业减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为事关粮食安全。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内农业食品行业不能靠压缩产能实现减排,而必须在产量继续稳步增加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内部结构、应用更先进的技术实施减排。十四五开局阶段,中国的农业食品供应链正迎来低碳转型与创新的绝佳时机,迫切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其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碳排放权交易立法不但能保障减碳农业食品企业合法权益,而且让其有更强的意愿引进绿色工艺,主动减碳。”
今年“两会”刚刚开幕,碳排放权交易立法、特别是农业食品行业减碳,已引起代表委员、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3月5日新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2021年工作时也有专门一节论述,“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拟提交《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提案》,建议加快碳市场相关立法工作,逐步引入更多市场参与主体,成立类似证监会、银保监会功能的“碳监会”或类似监管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则带来了《关于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工作的提案》。刘永好表示,开展农业农村“双碳”工作,完善碳足迹管理机制、准确核算排放量并采取减排措施,可提升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关于永续未来前沿技术促进中心
永续中心是中国首个专注于食物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非营利机构,中心连接来自全球农业食品、社会经济、气候环境领域相关政府、产业、科研近400家机构的全体系协同合作平台,通过推动低碳、零碳、以及负碳等相关前沿技术的国际交流,传播绿色转型专业知识与最佳实践,为中国农业食品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科学的策略与可量化的路径方案,提升中国的国际绿色影响力,为中国打造全新经济增长点,加速粮食、经济、环境长期平衡可持续发展。
永续未来科研基金每年支持软科学及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项目,与科研领袖、产业先锋以及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共同加速解决农业食品低碳转型过程中最紧迫的挑战,加速构建清洁高效稳定安全的食物体系,推动“双碳”目标由构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