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14亿人营养困局
在“双碳”战略与“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双重驱动下,蛋白质供给体系的可持续转型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与公共健康的重要议题。当前,依赖畜禽养殖、乳品加工及进口大豆为主的传统蛋白体系正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问题。一方面,中国14.5亿人口对高质量蛋白的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耕地资源紧张、水资源压力加大、畜牧业高碳排放等因素制约了蛋白供给的可持续性与弹性。
同时,我国蛋白摄入还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失衡:城乡、区域之间差异明显,农村与西部地区蛋白摄入偏低,而城市居民则普遍面临“隐性饥饿”——热量摄入充足但优质蛋白和微量营养素不足,影响长期健康水平。在蛋白总量压力与结构失衡并存的双重挑战下,构建绿色、高效、多元的新型蛋白体系已势在必行。
微藻蛋白,作为兼具高营养密度与环境友好属性的未来蛋白,正成为解决中国蛋白结构瓶颈的重要潜力方向。微藻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优异,可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代餐制品及特殊膳食中,有望提升整体膳食质量并改善营养不均问题。然而,当前社会对微藻蛋白的认知基础仍较薄弱,产业尚处在培育阶段。未来亟需在政策激励、科研投入、消费者教育和示范推广等方面形成合力,推动微藻蛋白融入日常膳食体系,助力我国构建更安全、更均衡、更可持续的蛋白供给新格局。

微藻蛋白的概念、功能与优势
微藻是一类原始高效的光合微生物,涵盖绿藻、红藻、硅藻及蓝藻等类群,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与生物技术等领域。作为新一代可持续蛋白来源,微藻蛋白(Microalgae Protein, MP)占其干重的 23% 至 63%,富含优质蛋白质及多种必需氨基酸,兼具高营养性与良好加工性能。其蛋白质量媲美乳清、动物蛋白,且富含ω-3脂肪酸、抗氧化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具备功能性食品开发的多重潜力。
相比传统蛋白来源,微藻蛋白展现出显著的资源与环境优势。其单位面积蛋白产出效率远超大豆和畜牧业,水耗仅为大豆的约1/5,且不依赖耕地,可在盐碱地、边际土地、乃至工业尾水中生长,极大缓解土地与水资源压力。此外,微藻光合效率高,每公顷年均可固定CO₂达13至66吨,具备碳汇潜力,并兼具废水净化、土地修复等生态协同效益,是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支撑路径。
凭借“高产出、低消耗、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系统性优势,微藻蛋白正逐步成为重构蛋白供给体系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它有望弥补我国城乡、区域间蛋白摄入的结构性缺口,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新的营养支撑;另一方面,其在功能性食品、植物肉、创新乳制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可推动食品产业高值化升级。更重要的是,依托其短周期量产特性,微藻蛋白具备成为应急粮食与战略储备蛋白的现实可能,为国家粮食安全与公共应急体系构建提供稳定支撑。

挑战、对策与未来展望
随着微藻蛋白在可持续食品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全球产业正迈入加速布局阶段。我国在山东、江苏、内蒙古等地已建成多座万吨级微藻蛋白工厂,应用涵盖功能食品、植物肉原料、营养补充剂等多个领域,并积极探索与盐碱地治理、碳汇交易的融合路径。然而,产业整体仍处于导入期,商业化进程面临多重挑战,需从技术、市场与政策三个维度协同破局。
一是生产成本较高,制约大规模普及。当前微藻蛋白生产仍依赖高投入的光生物反应器,能耗水平偏高,蛋白提取与纯化环节效率有限,导致单位成本远高于传统大豆或乳清蛋白。虽然其在碳足迹与土地资源利用方面表现优异,但在能效与经济性上尚需突破。未来应推动高光效微藻菌株选育、连续化低能耗培养系统开发以及蛋白提取技术升级,构建从微藻育种到终端加工的全链条降本机制,加速实现“高品质、低成本”的产业转型。
二是消费者认知有限,影响市场扩张。尽管微藻蛋白具备完整营养结构与良好功能性,但其来源陌生、色泽特殊、风味接受门槛高,导致大众对其食用安全性和口感存在顾虑。需加强跨界科普与精准营销,强化营养优势与可持续价值的消费者认知。同时,鼓励企业开发多样化产品形态,如添加微藻蛋白的烘焙品、饮料、蛋白棒等,提升其在日常膳食中的可及性与场景渗透率,助力微藻蛋白由“专业营养品”向“大众食品”转型。

三是法规滞后,阻碍产业规范发展。当前国内尚缺乏针对微藻蛋白的明确食品安全标准与应用规范,企业在产品配方、标签标识、市场投放过程中存在合规不确定性。建议加快出台微藻蛋白相关国家标准与行业指南,明确其在食品中的使用限量、适用品类、营养功能标注要求等技术规范,同时推动建立产品准入、质量检测与追溯体系,提升行业透明度与规范化水平。
综合来看,随着技术迭代、政策引导与市场教育持续推进,微藻蛋白有望突破发展瓶颈,成为我国蛋白供给结构升级与食品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战略支点。尽管当前仍面临高成本、收获效率低、法规不健全等挑战,未来可通过优化生物炼制路径、引入基因工程手段、构建可持续生产体系逐步破解。依托“大食物观”与“健康中国2030”战略引领,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深化“生态修复 + 高效蛋白生产”融合模式,微藻蛋白产业将在保障营养安全、助力碳中和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释放更广阔的增长潜力。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2024). 中国居民隐性饥饿问题现状、挑战与应对. Available at: https://ifnd.caas.cn/kxyj/kycg/44c4289202de4099a55dabdd494fbe50.htm
生物通. (2025). 综述:微藻蛋白:可持续蛋白质新希望,挑战与突破并存. Available at: 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2025-3/20250311045046781.htm
Williamson, E., Ross, I. L., Wall, B. T., & Hankamer, B. (2024). Microalgae: Potential novel protein for sustainable human nutrition.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9(3), 370-382.
Wang, J., Li, J., Yu, W., Wang, G., Cifuentes, A., Ibañez, E., & Lu, W. (2025). Microalgal proteins: Extraction, interfacial properties, bioactiviti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A review. Food Chemistry, 144680.
搜狐网. (2023). 微藻蛋白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Available at: https://www.sohu.com/a/624731645_99988077
Green Queen. (2021). Sophie’s Bionutrients: Singapore Food Tech Debuts World’s First Plant-Based Algae Protein Burger Patty. Available at: https://www.greenqueen.com.hk/sophies-bionutrients-singapore-food-tech-debuts-worlds-first-plant-based-algae-protein-burger-patty/